take a look
http://www.sosick.org/forum/viewtopic.php?f=31&t=8220
下面介绍一些最常见的功能性成份:
美白成份:
目前卫生署认定有效的成份只有五种英文名 说明 最高浓度
1.Magnesium Ascorbyl Phosphate 简称MAP,中文名:维他命C磷酸镁,是一种维他命C的衍生物,比纯维他命C安定而不易氧化,常用于美白产品 3%
2.Kojic Acid 曲酸,是一种米麦或豆类发酵的产物,美白功能佳,但是有些人会对曲酸过敏,许多强调淡斑的产品会使用 2%
3.Ascorbyl Glucoside 维他命C糖甘,亦为维他命C的衍生物,安定不易氧化 2%
4.Arbutin 熊果素,日系品牌的淡斑产品主要成份,有些人对此成份会产生过敏 7%
5.Chamomile ET 甘菊萃取,不具美白功效,但由于能抗过敏、抗发炎,故能防止晒后的黑斑、雀斑恶化,所以也被认定是属于美白的药用成份之一 0.5% 然而要注意的是,目前最热门的美白成份:左旋C(L-Ascorbic Acid),卫生署并未提出相关含药规定,所以市面上标榜左旋C的浓度不一而足,最高还有超过20%的,消费者也无从判断其真假,所以建议购买这类产品时最好咨询皮肤科医师的意见。
抗痘成份:以下是四种最常见的含药成份 英文名 说明 最高浓度
1.Salicylic acid 水杨酸,能够促进肌肤新陈代谢,防止毛孔阻塞与粉刺面疱。卫生署建议须加注紧语:不得长期使用接触于皮肤,三岁以下婴孩不得使用。 0.2%~0.5%
2.EstradiolEstrone Ethinyl estradiol 女性荷尔蒙(动情激素)之衍生物,能够防止粉刺及肌肤异常出油 前两种200IU/g后一种500IU/g
3.Trichlorosan 三氯沙:一种杀菌成份,协助治疗面疱 0.3%
4.Sulfur 硫磺,一种强效杀菌剂,治疗面疱 2% 此外,对青春痘也相当有效的果酸产品卫生署虽然尚未规定其浓度限制,不过通常选择保养品级的果酸浓度最好使用10%浓度以下,目前卫生署的规定是果酸产品必须注明其PH值(酸碱值)必须大于3.5。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果酸其实是:甘醇酸,英文标示:Glycolic Acid,功效与水杨酸类似。使用这类产品一定要加强防晒,白天尽量少使用,以夜间保养为主。
抗皱成份: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抗皱成份以维他命A衍生物为主,由于维他命A能够促进肌肤新陈代谢,促进真皮胶原蛋白再生,缩小毛细孔,所以非常多厂牌的保养品添加维他命A及其衍生物,然而此类产品浓度标示也最乱,建议多比较再选择: 维他命A的衍生物有:
1.A酸(Retinoic Acid):效果最强、刺激性最强,保养品禁止使用此成份,限定于治疗青春痘的药品,本产品应询问医师之后局部使用。
2.A醇(Retinol):效果较明显,但刺激性较强,白天使用要注意防晒。
3.A醛(Retinal):效果居中,同样要注意刺激性的问题。
4.A酯(Retinyl):效果最不明显,但是最为温和。 此外,一种称为凯因庭(Kinetin)的植物荷尔蒙亦是近年来较为走红的抗皱成份,基本上比维他命A温和,所以更适合敏感性肌肤使用。
防晒成份:卫生署目前规定的防晒成份大概列出30多种,其中只有两种是属于物理性防晒剂,其它则皆是化学性防晒剂
1.物理性防晒剂:以粉末形式附着在肌肤表面来阻隔紫外线,有二氧化钛(Titanium Dioxide)及氧化锌(Zinc Oxide)两种,优点是温和不刺激,适合敏感性肌肤,而且能同时阻隔两种波长的紫外线,甚至红外线及可见光也能阻隔。缺点是会让肌肤颜色变得较白,浓度过高会比较不自然。
2.化学性防晒剂:早期的化学性防晒剂以吸收中波长紫外线(UVB)为主,较安全的化学防晒剂有:水杨酸盐(Salicylates)、桂皮酸盐(Cinnamates)及邻胺基苯甲酸盐(Anthranilates),近来比较重视同时添加能够吸收会造成肌肤老化的长波紫外线(UVA),较具代表性的成份有麦素宁滤光环(Mexoryl SX及XL)及Parsol 1789(又称为avobenzone或是Butyl methoxy dibenzoyl methane),化学性防晒剂的优点是擦在肌肤上会渗透至角质层中,不会让肌肤变色,缺点则是有些化学性防晒剂不太稳定(如Octyl dimethyl PABA),容易刺激肌肤,这类成份要特别注意。
保养品需要小心或避免的成份
一些比较具有争议性或者是容易引起肌肤产生过敏、面疱的成份,在购买保养品时不妨仔细过滤,以免肌肤出现问题
1.清洁成份:SLS及SLES:SLS(12火完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 Sulfate)及SLES(聚氧乙烯火完基硫酸钠Sodium Laureth Sulfate)这两种阴离子界面活性剂起泡性强,较偏碱性,由于成本较低,所以时常出现于开架式或是一般的洗面产品当中,然而其刺激性较强,尤其是SLS还是网络之前所盛传的致癌成份。
2.皂性成份:一些开架式的霜状洗面奶看似滋润,事实上是含有皂性,因此碱性较强,比较刺激肌肤,不太适合干性及老化的肌肤使用。由于皂是由碱剂与脂肪酸所合成,所以若同时看到洗脸产品成份同时列出脂肪酸与碱剂,即为皂性成份。常见的脂肪酸有:肉荳蔻酸(Myristic acid),月桂酸(Lauric acid)、棕榈酸(Palmitic acid)、硬脂酸(Stearic acid),常见的碱剂有:氢氧化钠(Sodium hydroxide)、氢氧化钾(Potassium hydroxide)、三乙醇胺(Triethanolamine)
3.致敏成份:造成肌肤过敏的成份有太多种可能,一般较为熟悉的是酒精(Alcohol或Ethanol),许多化妆水及一些精华液会使用酒精的成份让肌肤感觉清凉舒爽,然而酒精若添加过多也会加速肌肤水分蒸发,造成肌肤干燥、刺激,导致过敏。此外,有部分人会对羊毛脂(Lanolin)产生过敏,容易使用保养品过敏的人则需特别留意。然而根据统计真正引起过敏机率最高的成份其实是保养品中的香料、色素及防腐剂,这些成份真的很难避免,因此肌肤容易过敏的人则需尽量选择标榜无香精(Fragrance Free)、无酒精(Alcohol Free)、无色素(Colour Free)、低防腐剂诉求的低过敏性保养品(Hypoallergenic)为主。另外一些会造成光过敏的保养成份也必须特别小心,例如柠檬(Lemon)、佛手柑精油(Bergamot)、果酸(AHA、Glycolic acid)、A醇(Retinol)等等。
4.防晒成份:一些化学性的紫外线吸收剂由于较为刺激,在选择防晒产品时应尽量避免这些成份,如Benzophenone 3(又称为Oxybenzone或是2-hydroxy-4-methoxybenzophenone)及Benzophenone 4(又称为Sulisobenzone或是2-hydroxy-4-methoxybenzophenone-5-sulfonic acid)这两种防晒剂可能有会引起荨麻疹、湿疹的案例,也有光过敏的反应,而PABA、Octyl dimethyl PABA及Phenyl benzimidazole sulfonic acid则有照光后引起致癌物质的疑虑,在选择防晒产品时应特别避开这些成份。
5.致痘成份:一些保养品中的油脂、合成酯类或是乳化剂容易造成肌肤毛细孔阻塞,或是刺激肌肤发炎导致面疱,容易长青春痘的人,这类容易造成痘痘产生的致痘成份(Comedogenic)就要特别小心,例如矿物油(Minerol Oil)、液态蜡(Liquid Paraffin)、凡士林(Vaselin)、石蜡(Petrolatum)及14酸异丙酯(Isopropyl myristate)等等
Labels: facial?









